—
引言:现象级模仿,为何难以复制成功?
十年来,“像茑屋一样的书店”在中国各地遍地开花,融合咖啡、文创、展览、美学空间,装潢精致、气质文艺,一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地。然而,流量之后是沉寂——客流下滑、坪效不达、项目关闭甚至退出市场的案例屡见不鲜。
茑屋书店模式在中国为何水土不服?本文将结合“体验战略五要素模型”,从顾客价值、战略逻辑到运营系统,拆解国内模仿者为何难以学到茑屋的精髓。
—
学到外形,没学到“以人为本”的体验逻辑
茑屋书店的核心并不是“空间+咖啡+图书”,而是“为特定人群打造生活方式提案”。
-
茑屋定义的目标人群极为精准——50岁熟龄男性、文化素养高、消费能力强
-
所有空间与内容围绕其兴趣与生活(旅行、汽车、设计、音乐)进行策展式布局
对比来看,许多国内书店:
-
模仿其陈列与装修,却不清楚服务谁,用户画像模糊
-
一味追求“好看”“文艺”,没有情境与内容的深度整合
结果是:顾客“进来看”,却没有“留下来”的理由。

—
学到组合,没学到“内容驱动”的运营底盘
茑屋书店的图书销售只是引流端,真正的营收结构包含:
-
高毛利商品(文创、影音、高端酒具等)
-
会员制空间(蔦屋书房)
-
活动运营(文化沙龙、艺术展)
-
品牌跨界合作(汽车、服饰、家电等)
这一切的基础是其强策展能力与生活方式内容运营力。
而多数国内模仿者:
-
空间混搭逻辑不清,业态彼此割裂,缺乏“一个主题的整合叙事”
-
缺乏具备文化品位与专业内容力的策展人团队
-
商品选品同质化严重,仅停留在文创商品与畅销书
结果是:复合经营看起来丰富,但缺乏转化能力与内容深度。

—
学到服务场景,没学到“组织驱动”的体验系统
茑屋书店的服务体验,是“人”而非“流程”驱动的:
-
店员被赋予高自由度,既是图书顾问也是生活提案人
-
顾客被细致分类运营,长期建立信任关系
-
每位策展人、选品人、服务人员都有知识背景与服务意识
而在国内,许多书店尽管场景设计得再精美,运营却是“传统零售逻辑”:
-
服务人员没有文化素养匹配,难以构建文化信任感
-
管理机制标准化、同质化,服务缺乏温度与主动性
-
没有长期会员机制,只关注单次消费
结果是:顾客体验断裂、品牌关系难以沉淀。

—
忽略商业逻辑根基,照搬模式却脱离土壤
茑屋背后的商业模型包括:
-
依托大型开发商与政府城市更新项目(如代官山项目)
-
CCC集团强大的内容策展、空间设计、IP合作能力
-
高客单价、高忠诚度人群作为模型支撑
但许多模仿者:
-
选址租金高、流量低,难以持续支撑高投入空间
-
所服务的城市人群并不具备高粘性与消费能力
-
商业模式单一,无法建立多元收入模型
结果是:模型照搬了,土壤没复制,根本活不下来。
—
启示:茑屋的成功,不可快抄,只能深悟
1.茑屋不是“书店业态”,而是“体验系统”:
精准人群定位 × 生活方式提案 × 策展式内容营运 × 高溢价转化模型
2.空间是载体,体验是逻辑,组织才是能力本源:
没有内容力与人力系统,只谈装修与复合业态,注定走不远
3.体验驱动的商业创新,需要战略、品牌、空间、内容、组织五位一体:
茑屋之所以值得借鉴,是因为它是一整套系统性能力的集合

—
茑屋的体验成功,如何映射体验商学五要素模型?
为更具体系地理解茑屋书店作为“体验标杆案例”的内在结构,可套入“客户体验战略与管理五要素模型”加以系统拆解:
1. 品牌承诺(Brand Promise)
-
不以“售书”为目标,而是“生活方式提案平台”
-
核心人群精准:熟龄文化男士,聚焦于其兴趣维度建构品牌体验
2. 体验战略(Experience Strategy)
-
“时间变现”模型替代“坪效”导向,用户驻留时间即潜在转化资本
-
以“策展+空间+服务”三位一体,构建非线性体验旅程
3. 关键时刻(Key Moments)
-
从进门即迎、选书场景、员工推荐,到夜读、活动参与,每一环节皆为“情绪锚点”
-
触发“被理解感”“文化归属感”“探索之趣”三类深层体验动因
4. 峰值体验(Peak Experience)
-
会员空间(蔦屋书房)、深夜营业、品牌联名策展等皆为高感知价值节点
-
峰值可记忆、可传播、可沉淀,成为品牌口碑资产
5. 体验管理系统(System & Capability)
-
策展人机制:内容专业力的组织保障
-
员工授权文化:服务创造的主动性来源
-
数据追踪与顾客洞察:运营调优的底层逻辑

—
结语:打造穿越周期品牌的体验系统之道
茑屋书店的本质,是用“文化体验+时间经济”重塑了“零售+阅读”这一古老场景。它打破了坪效思维、销售导向、线性经营方式,用一整套“生活方式共建”的哲学打造品牌忠诚。
国内书店学不来茑屋,不是因为空间不够美,而是因为战略不够准,系统不够深,组织不够强。
真正的体验标杆,不是复制“样子”,而是构建“系统”。茑屋之所以值得反复拆解,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关于“体验如何成就品牌”的母本范式。
更重要的是,它给所有零售、文化、商业空间的创新者一个启发:只有当我们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,用系统化思维构建体验价值,才能真正打造穿越周期的品牌生命力!



